阅读记录

《杜鹃河一九九七》

6. 第 6 章

《杜鹃河一九九七》全本免费阅读

梁凤至笑够了,并没有把这话再当作杜涓的信口胡说,而是原原本本地跟她盘起了家中的收入情况。

杜涓这两天在聊天中获得更多信息之后,也自己偷偷算过。

她目前的工资是一个月五百块左右,但架不住上班的年头多,之前的杜涓又俭省,这些年来应该也攒了不少。

加上结婚时候的礼金和娘家的补贴,也算是个万元户了。

上辈子上大学的时候听本地的同学说,1997年北京正处在取消福利分房的前夕,风言风语已经传遍大街小巷,也有不少人打起了卖掉单位分房,去购买条件更好些的商品房的大胆主意。

杜涓觉得十万块左右应该足够在北京买一套小一点的房子了。

位置偏僻些没关系,反正她知道以后哪些地方会变得繁华热门。

她不知道现在贷款的操作流程,但有房产在手,又有稳定工作,料想不会太难。

总的来说,如果有梁凤至的帮助,在北京买房应该并非无稽之谈。

就是有啃老的嫌疑……

梁凤至却觉得不太行。

“你爸没了,咱们更应该照顾你奶奶,她年纪大了,肯定不愿意离开老家太远。再说了,到那边人生地不熟的,还要重新摸索、再找单位什么的,说实话我也觉得没意思。”

哦,对了,杜涓还有个奶奶,也就是张晓风的太奶奶,这位老人家她更是没见过几面,几乎可以算作是陌生人了。

不得不说,梁凤至的考虑完全基于房子的实际用途——居住。

杜涓正想再劝劝,梁凤至又说:“而且我要是给你买,能不再给你姐买吗?买上两套,到时候生活质量肯定不好,也没有可以周转应急的闲钱了。如果用我的名字买呢,又担心以后不好交割。”

杜涓心一沉,思考起来。

说实话她自认为自己不是那种打了鸡血似的奋斗的人,并不愿意为了房子吃糠咽菜数年。

提起在北京买房,也属于“有便宜不占王八蛋”式的一时上头,根本没考虑这房子该用来干嘛。

梁凤至想了想:“不过可以在省城买上两套一室,正好前几天我看见信用社在搞贷款活动,条件不高。”

省城作为全国最北端的地方之一,后来也变成了游客趋之若鹜的网红城市,房子有升值前景,而且离杜鹃河只有三四小时的汽车车程。以后开通了高铁,一天十多班车,不到一小时就到。

而现在,在这片只有绿皮火车的广袤冻土上,三四小时车程已经算近了。

杜涓反而不好意思起来:“妈,你还真计划上了,我就是随口说说。”

梁凤至夸杜涓:“这就叫积极听取有建设性的建议,计划计划咋了?赶明儿我去找信用社你宋姨打听打听。”

梁凤至风风火火的,第二天就打听到了,国家刚刚出了有关个人住房贷款的什么条例,银行也在搞活动配合,首付只交百分之三十就行了。

她对着杜涓一通抱怨:“宋秀丽这思想觉悟也太低了,听到我要贷款就一通劝我别办,说只有没有固定工作的二流子才覥脸找国家借钱,我可去她的吧!国家鼓励咱们贷款,还能是害咱们?”

宋秀丽就是“信用社你宋姨”吧,杜涓猜测。

杜涓也深觉离谱,这感觉就好像你特意去照顾朋友开的店生意,人家却把你拒之门外了一样。

梁凤至后来是去银行问的,银行的人一听说她要贷款,就把她领进了单独接待的贵宾室,还给她泡了茶。

“那茉莉花茶真香啊,上面漂着的花都是一朵一朵完整的。”梁凤至说。

她本来就觉得杜涓的建议不错,再被银行那边的人一忽悠,更觉得买房这事可行。

最后她费了老大劲才没当场贷款,而是决定等看到好的楼盘出售再说。

“听说省城的河边要盖商品房,你等着,我再打听打听。”

杜涓毫不怀疑梁凤至“打听打听”的能力,她觉得杜鹃河的人个个打听能力超群,之前的杜涓也是这样,只有张晓风例外。

在闲聊中七天很快就过去了,杜涓已经可以不太费力地自己走去卫生间,食谱也终于添上了鸡蛋蔬菜和瘦肉。

虽然还是没有盐,寡淡得不行。

没办法,梁凤至坚持坐月子一点盐都不能吃,又没有万能的网络,杜涓也无法查证这是不是伪科学。

在某些事情上,杜涓发现梁凤至也挺执拗的,像上辈子张晓风的妈。

执拗的梁凤至这七天里嗑了三斤瓜子,垃圾桶里永远都是满满的瓜子壳。有时候她和薇薇的家人凑伙聊天打牌吃炖肉,杜涓就在旁边看着。

这样的日子并不无聊,就是吃炖肉的时候杜涓和薇薇相对无言,都挺想哭。

杜涓和薇薇也混熟了,薇薇大名葛薇薇,让杜涓总是想起某部动画片里穿绿白水手服的少女。

她的性格也挺像那位少女的,有一天张强来“诚恳道歉”,她愣是骂得他把家门钥匙都交出来了。

真乃神人也。

告别的时候杜涓和葛薇薇都很舍不得,但是杜涓家里还没安固定电话,两个人很难再联络。

“我家是前进林场的,以后再来市区,我肯定来找你,老妹儿你别不搭理我呀。”葛薇薇攥着杜涓的手不放。

杜涓确定上辈子妈妈没再和这个人联系过,或许根本没遇见也说不定,但是交个新朋友也不坏。

“姐,你要是有事,一定来加工厂核算办公室找我。”

杜涓走出加工厂附属医院的大门,还能看见葛薇薇在楼上招手。

她两手万分谨慎地抱着孩子,没有空闲,就冲楼上点了点头。

医院门口停了不少等着揽客的三蹦子。

三蹦子是一种载客三轮车,车顶上有半个车蓬,车篷下垂着破破烂烂的塑料布。后座能坐俩人,挤一挤能坐仨,一车五毛钱,路途远的另算。

上辈子没少坐这玩意儿,虽然已经在记忆深处尘封不知道多久,她还是一下子就记起乘坐规则。

“坐这个吧。”

杜涓还在搜寻塑料布相对完整的三蹦子,梁凤至已经拦下一辆面包车,正把住院用的锅碗瓢盆被褥衣服往车上搬。

面包车司机回头看了看车厢:“你这都占了我拉人的地方了,三块钱啊。”

这种面包车是按人头计费的,随叫随停。

车的前挡风玻璃后面立着目的地方向的标牌,表示这辆车这一趟的行驶方向。梁凤至拦下的这辆,标牌上写着“四中”。

杜涓和张强住的楼房离四中不远。

杜涓把女儿递给梁凤至,再自己跨上面包车,一上车就闻到一股熟悉的汽油味。

不记得这两种车是什么时候消失的,后来杜鹃河的马路上就只剩统一涂装的公交车和出租车了。

梁凤至说:“我昨天去楼上看了,张强他们把能搬走的东西都搬走了。搬走就搬走吧,他倒不磨叽,没赖着不走。我把门锁换了,一会到家给你钥匙。”

杜涓贪看着窗外熟悉的街景,心不在焉地答应着。

司机又从后视镜里看了看后车厢:“大姐,你这是抱孙子了?”

梁凤至就跟司机搭起话来:“是我外孙女。长得可可人意了,可惜没摊上个好爹。”

杜鹃河并不大,杜涓感觉坐下没十分钟就下车了。

下车的时候,她已经可以完整地画出司机家的人际关系图了。

司机跟梁凤至正唠得过瘾:“大姐,难得咱俩投缘,这一路也没别的客,就收你两块吧。”

梁凤至向司机要了张名片:“行,谢谢你大哥,以后要用车我一定找你!”

她把名片收进包里时,杜涓看见里面一沓相同款式的名片,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这里是张晓风从小住到大的家,杜涓并不觉得陌生,甚至意外觉得楼还挺新的。

加工厂出资盖的七层板楼,杜涓家住七楼,当然没有电梯。

梁凤至在前头扛着两个大包、拎着暖水瓶和水盆健步如飞。

杜涓只抱着女儿,走上一层就要歇上一会儿。

杜鹃河十月份的天就冷起来了,杜涓穿的薄棉袄,到七楼时感觉出了一身汗。

进了房间,果然家徒四壁。

张强他们家估计是想最后占点便宜,居然把床垫子都搬走了!书柜的门也被他们卸了,真不知道是怎么搬下楼去的。

不幸中的万幸是,书柜里的书还原封不动地堆在里面,可能张强觉得废纸又沉又不好卖钱。

杜涓知道书堆里面有她原身的日记,她还是张晓风的时候曾经偷看过,不过还没翻几页就被妈妈发现了,还挨了揍。

梁凤至马不停蹄地把医院带回来的被褥暂且铺在床上:“凑合歇一会吧,我去平房那边取点东西,要不实在是没法住人。”

张强不愿意跟长辈住,所以杜涓结婚后梁凤至就住在分房之前住的老平房里。

“暖壶里还有水,你渴了就找个杯喝。干净的芥子我给你拿出来了,换下来的就扔在盆里,等我回来洗,你现在不能沾水。”

梁凤至说完就匆忙走了。

家里的表停了,张强可能以为表是电池的就没拿走,其实那表是老式发条的。

杜涓给表紧上弦,一阵叮叮咣咣胡乱报时过后,她才想起自己现在没有手机,根本不知道确切的时间。

算了。

杜涓躺回床上,孩子现在还不会爬,床又够大,不用担心她滚到地上,杜涓只用一只手虚虚地拢着她。

最新的一本日记就扔在床头的地上,谢谢张强把床头柜搬走的时候没有顺便带走它。

绿色胶皮套着的本子,第一页印着东方明珠的彩色照片。

杜涓从有字的最后一页往前翻,没多久就发现自己早就买好了婴儿车、婴儿床,张强那个该死的竟然把这些也都搬走了!

也不知道他啥时候能用上。

然后是几页草草的流水账,每天干了什么,吃了什么,花了多少钱。

杜涓惊讶地发现她之前花钱还挺大手大脚的。比张晓风记忆中大方得多。

比如她买了英雄的金笔,和丝绸的领带。下面还有小字:“生日礼物。强24岁了,本命年,希望我俩年年都平安,岁岁长相见。”

啧啧啧,文艺少女。

杜涓嘴角抽搐,再往前翻,一整页都是乱七八糟的诗词集锦。

她颠来倒去读了半天,才明白这就是梁凤至提到的,“翻遍古书和辞典”想出的名字们。

杜涓的原身起名字的时候显然考虑到了孩子的姓氏,什么“张扬”“张弛”“张灯”看得她直皱眉。

很快她就看见了备选的“张晓风”,下面的小字写着“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、晓风残月。”是柳永的词。

但她明明记得之前问妈妈自己的名字是什么意思,妈妈只说“你是早晨出生的,要做讲文明树新风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
【退出畅读后阅读完整章节!】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[ 章节错误! ]      [ 停更举报 ]
猜你喜欢
小说推荐
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,不以盈利为目的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